你见过最“会算账”的创业者吗?不是精英大佬正规实盘配资公司,也不是资本宠儿,而是骑着车拉冰块摔倒在郑州大街上的河南小伙,张红超。
他那时候,还不知道什么叫“现制饮品”,但他知道,城中村的店租便宜,刨冰机器可以自己焊,糖浆可以自己熬,柠檬水可以卖4块,冰淇淋能做到1元。
20多年后,他的“蜜雪冰城”连夜在港股上市,市值千亿,门店比星巴克还多。而他自己,身价飙上千亿港币,连弟弟张红甫都顺手捧成了饮品帝国的二号人物。
在资本圈玩梗的是“阿里一战功成”,在饮品圈拼的是“冰柜一背人仰马翻”。你以为开奶茶店靠的是选址,他靠的是“热到出十斤汗也不换店”。
要说最倒霉的创业选址冠军,那绝对非张红超莫属。蜜雪冰城的前身“寒流刨冰”,才刚熬出几个糖浆老客,就赶上旧城改造。店刚红火点,就被一铲车推进回忆。
别人创业怕没客流,他是怕有客流。拆迁队来得太频繁,简直像对面奶茶店请来的“灭霸”。
但人狠话不多。第四次被拆之后,他默默在母校边上开了新店,并放狠话:“再被拆,我就不干了。”
结果这一次居然真的没被拆了。这年头,比起生意红火,更难的是一个固定门面能活半年以上。
当喜茶们还在研究“玫瑰冻干粉+白桃乌龙”的时候,蜜雪兄弟正在按克计算冰淇淋粉的进价,还得研究一块钱能不能包上蛋卷。
你觉得1元的冰淇淋是消费降级?不,它是工业极限挑战。张红甫回忆,最早蜜雪冰城招牌店招做错了,把“蜜”敲成了“密”正规实盘配资公司,改一下要多200块钱。
“算了,先将就着叫密雪冰城吧,反正便宜。”他哥说。
有人搞错名会花重金重做VI系统,张红超:不如省下来多弄几斤柠檬。
2007年,弟弟张红甫加入蜜雪,哥哥继续负责“抠门产品线”,弟弟负责哄加盟商、整品牌体系。
有人问:他们是怎么分工的?张红超负责算死你,张红甫负责让你愿意被算死。这不是兄弟创业,这是“工业级精准剥削术”。但大家还抢着来被加盟。
别看人家产品便宜,选料从不糊弄。为了做出最爽口的柠檬水,兄弟俩曾把市面上所有柠檬品种都买来试喝,像在搞茶饮界“舌尖上的科技树”。
别人对食材讲究是拍广告用的,他们讲究是用来压价和压同行的。你敢用他们的柠檬,人家物流成本已经压了你一头。
开46000家店是什么概念?你刷牙、洗脸、走个神,他们又开了一家。2024年前九个月,蜜雪就新开了7700多家,比很多品牌一辈子都多。
如果喜茶是“品牌中心化输出”,那蜜雪就是“低价毛细血管渗透”,硬是在每个县城“插一面红旗”。
在东南亚,他们也干翻了当地的椰子水、榴莲饮品牌,印尼、马来、越南,全是他们的小甜蜜。
蜜雪的核心市场从来不是小红书的网红,是统计局里那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块的大多数。他们喝不起喜茶,但想喝点甜的,是人类本能。
高端品牌动不动联名爱马仕,蜜雪冰城动不动联名考公APP和公务员辅导班,你说谁更懂“年轻人刚需”?
其他品牌想模仿,但“雪王的性价比你抄不来”。喜茶、霸王茶姬也试过做下沉,但做不起来。为什么?因为成本压不下去,门店密度撑不起来。
蜜雪靠的是极致成本控制+稳定物流+极低利润的加盟模式。这套组合拳,没20年抠门功夫,是模仿不来的。
拼多多也是靠下沉市场打翻一众大牌,用低价建立全新消费逻辑;美国的Dollar Tree一元店思维,极致控制成本,让穷人也能实现“消费自由”。
有人说他们是“茶饮界的拼多多”,也有人说他们是“喝不起喜茶的一口替代”。但在这个甜蜜、辛苦又爆单的蜜雪帝国背后,是一对兄弟用汗水熬出来的产业神话。
他们没有营销大师,也不讲什么消费升级。他们只做一件事:
“让每个钱包都能享受冰爽自由正规实盘配资公司。”
信誉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